地点
人物库 隋朝
宇文忻南北朝末隋初 523 — 58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3—586 【介绍】: 隋昌黎大棘人,字仲乐
宇文贵子。
儿时与群辈戏,为部伍,进止行列,无不听命,时人奇之。
及长,骁勇善战,能左右驰射。
年十八从讨实厥有功,拜仪同三司
进爵化政郡公
杨坚友善,从讨尉迟迥之乱,战于邺,不利。
时邺士庶观于城上者数万人,乃射观者,观者乱。
大呼贼败,乘势力战,军大败。
功封英国公
,恩顾弥重,威名当世,帝微忌,以谴去官。
后以怨望谋逆,事泄被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许善心南北朝末隋初 558 — 6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8—618 【介绍】: 高阳北新城人字务本
聪明有思理,所闻辄能诵记,称神童。
尝仕南朝陈
陈末使隋,羁留宾馆。
陈亡,衰服尽臣子礼。
文帝以为诚臣。
累迁通议大夫
宇文化及炀帝,时从官尽诣朝贺,善心独不至,化及遣人执至,善心不礼而出,遂被杀。
初,父许亨撰《梁史》未就,善心续之。
越王扬侗称制洛阳追谥文节
全隋文·卷十五
善心字务本高阳北新城人陈卫尉卿亨子。
王府法曹,举秀才,对策高第,授度支郎中,转侍郎,补撰史学士
祯明中奉使聘隋,拘留不遣。
及陈亡,拜通直散骑常侍直门下省,授虞部侍郎,除秘书丞
仁寿初,摄黄门侍郎
寻加摄太常少卿
炀帝即位,转礼部侍郎
以忤宇文述,左迁给事郎,摄左翊卫长史
从征辽东,授建节尉
寻加朝散大夫,摄左亲卫武贲郎将,授通议大夫
江都之变,为宇文化及所害。
越王侗称制,赠左光禄大夫高阳县谥曰文节
有《方物志》二十卷、《符瑞记》十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祖君彦隋末唐初 ? — 6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8 【介绍】: 范阳遒人
祖珽子。
博学强记而讷于言。
为文属辞高远。
炀帝大业中东平郡书佐
宿城
世谓祖宿城
后归李密记室,军书羽檄,皆出其手。
败,为王世充所杀。
君彦
齐仆射孝徵子。
隋大业中东都书佐检校宿城
李密逼东都。
君彦为之草檄移郡县。
败。
王世充所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顗南北朝末隋初 538 — 5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598 【介绍】: 亦作慧顗
僧。
颍川人,迁居荆州华容
俗姓陈字德安
出身士族。
十八岁出家湘州果愿寺,精研律学,深好禅观。
初师事慧思禅师
陈宣帝太建七年,入天台山,创天台宗,称“天台大师”,后世尊为天台宗四祖。
后主至德三年,奉命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仁王经》,后主亲临听讲。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杨广赐号“智者”,因称“智者大师”。
融当时南北佛教特点,主教观双运,解行并重;首创以化仪四教、化法四教判释释迦一代时教。
著述甚多,大多口述,由弟子灌顶等笔录成书。
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等。
全隋文·卷三十二
智顗字德安俗姓陈颍川人,居华容
梁末,出家湘州果愿寺。
陈光大初,住金陵瓦官寺
太建中,入天台
至德中,召住光宅寺
陈亡,晋王奉为戒师,号智者,寻归湘州,又入天台
开皇十七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字德安
族颖川陈氏。
晋南度迁荆州之花容县
父起祖梁散骑常侍孟阳公
母徐氏梦香烟五色入怀。
欲拂去之。
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
寄托王道。
福德自至。
何为去之。
又梦吞白鼠再三。
卜曰白龙之兆也。
诞育之夕。
室有光明。
信宿乃止。
亲党将大治具相庆。
无故汤火寒熸。
遂罢。
俄若有二僧。
夜扣户者。
曰此儿德重。
后必出家。
开户视之。
无所见。
因名王道。
亦名光道
皆取诸梦瑞云。
目重瞳子。
卧必合掌。
坐必向西。
礼像敬僧。
口不妄啖。
此其常度也。
七岁偶往伽蓝。
或授以普门品。
一遍即能忆。
其馀文句。
奄忽自通。
二亲禁绝之不可。
年在志学。
梁元帝崩。
国祚残圮。
遂北依舅氏于硖州
寻投湘州果愿寺。
师事沙门法绪出家。
于礼佛次。
俄觉身临沧海。
蔽日浮天。
渺无畔岸。
上耸岩崖。
有僧摇手呼之。
复舒臂接置崎麓。
且谓之曰。
汝当居此。
汝当终此。
寻与其徒白此见。
皆曰天台山也。
当晋宋时。
僧光道猷法兰昙密居之。
于是先以十戒道品律仪导之。
仍使北诣慧旷律师受具足。
后居大贤山。
诵法花无量义普贤观等经。
仅二旬而淹彻靡滞。
光州苏山慧思禅师
盛以心观开四众。
又从而受业焉。
盖思之道。
得于就师。
就师得于最师也。
见思。
叹曰。
昔于灵山
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
今复来矣。
为示普贤道场。
说四安乐行。
由是依以行法花三昧。
始三夕定起诵经。
药王品所谓是真精进句。
豁然大悟。
洞见灵山佛会犹在。
遽诣思言所證。
曰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于熙州白沙山禅定。
辄见思为释经指示。
后常代讲。
每执如意。
坐座侧听之。
谓其徒曰。
此儿义解有馀。
而定力不足。
故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有所恨耳。
既而辞之。
京师
金陵法喜等三十馀人。
创于瓦官寺弘道
仆射徐陵尚书毛喜
皆博达之士。
并传香法。
于是长干寺智辩。
延住宋熙天宫寺
僧幌请居佛窟白马。
警韶奉诚智文禅众慧令。
及梁朝宿德大忍法师
悉舍其先业从之。
禹穴慧荣庄严寺
素号义龙。
数致徵覈。
且自矜诞。
方舞其扇以逞。
扇忽堕。
咄曰。
禅定之力。
非散乱者所可干挠。
沙门法岁。
从旁抚背曰。
义龙今成伏鹿矣。
扇既堕地。
何以遮羞。
如是八载讫讲智度大论。
次开禅那法门。
利益所被为多。
未几始兴王出镇洞庭
过瓦官谈论。
深惬乃心。
勇施虔拜。
以尽其诚。
因叹曰。
畴昔之夜。
吾梦遭盗。
兹非软贼耶。
所谓毛绳截骨。
曳尾涂中
其不可脱去。
有甚于贼者。
先是青州僧定光
兼习定慧。
天台山
积四十馀年。
至是以昔所见故。
必欲徇缘归隐。
仍遣谢门人曰。
吾闻唇舌如弓。
心虑如弦。
音声如箭。
长夜虚发。
无所觉知。
是谓暗射。
则讲说是已。
又法门如镜。
方圆任像。
则禅定是已。
然吾初于瓦官寺坐者。
才四十人。
而半获證寤。
今兹坐者二百人。
而获證寤者。
才十人。
则世事之变。
可知矣。
今而后可各随所安。
吾亦欲从吾志也。
台山
相见。
曰。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招时乎。
时陈太建七年。
秋七月也。
顷之闻钟声满岩谷。
曰。
钟声集众。
得住之相。
于是遂上佛垄山南。
螺溪之源。
创庵焉。
曰且聊尔栖止。
俟国清时。
当有贵人
为立寺宇。
时莫测其言也。
既而行头陀于华顶
忽风霆魑魅。
音貌可畏。
又身烦痛。
先亲见形。
枕膝哀诉。
依止法忍
强软二魔并息。
寻有梵僧曰。
制敌胜怨。
可为勇矣。
宣帝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其割始丰县调。
以充众费。
蠲民两户。
供薪水役。
乐安陈郡袁子雄。
请讲净名。
尝见三道宝阶。
自空至地。
数十梵僧。
乘阶而降。
入堂礼拜。
手执香炉绕三匝。
久之乃灭。
一众叹异。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就山受戒。
且建方等忏法七日夜
在郡昼治事。
夜习观。
一日谓门人智越曰。
吾欲劝王脩福禳灾。
以为王已勤于进道。
若更有所言。
不知者以为佞也。
乃止。
俄王出猎。
堕马几绝。
为率众。
作观音忏法。
因而起。
凭几坐。
见僧擎炉。
进慰问王。
时王流汗。
未知所答。
僧乃绕王一匝。
痛遂止。
王著发愿
以示敬信。
辞多不录。
久之玺书徵授戒法。
始辞焉。
前后七使。
皆上手书。
于是黾勉出都。
诏乘羊车。
童子引导。
主书舍人翊从。
礼如国师阇黎故事。
迎入太极殿东堂。
讲智度论。
上与百寮。
陪筵以听。
因诏立禅众于灵耀寺
后仍于殿对上。
讲仁王经
僧正慧暅
僧都慧旷
京师大德。
皆致难。
辩对详敏。
执炉贺曰。
国家齐会者十馀席。
而忝当四讲。
自谓人莫抗衡。
然今太阳出矣。
而月星犹照。
不亦陋手。
晚住耀寺。
禅慧兼弘。
从者尤众。
诏袖美。
时方检括僧尼。
议将试经不通者罢道。
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槃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所笃论者。
道何如耳。
岂关多诵哉。
诏停前议。
意以灵耀褊隘。
欲徙而他。
梦人翼卫严整。
自称冠达
请住三桥。
曰。
冠达梁武之法名也。
三桥其光宅乎。
徙居之。
上幸其寺大施。
又诏讲仁王经
上于众中拜伏。
如礼。
储后而下。
皆遵戒范。
故内出受法曰。
仰惟。
化导无方。
随机济物。
卫护国土。
汲引天人。
照烛光辉。
托迹师友。
比丘入梦。
符契之象久彰。
和上来仪。
高座之德斯炳。
是以翘心十地。
渴仰四依。
大小二乘。
内外两教。
尊师重道。
由来尚矣。
伏希。
俯提所谓。
世世结缘。
遂其本愿。
日日增长。
今奉请为菩萨戒师。
俄传香而泪下。
异哉。
金陵败覆。
杖策荆湘。
路次溢城。
老僧曰。
陶侃瑞像。
敬屈护持。
寻憩匡庐
慧远所缋文殊像。
依止不忍去。
顷而寇叛。
寺宇尽燬。
独兹山岿然。
则梦斯徵矣。
会隋氏混一区宇。
晋邸总淮海重任。
钦注德风。
欲承佩戒法。
奉以为师。
书请再三。
谦让未皇也。
后陈四愿。
一谓勿以禅法见期。
二谓不责其规矩。
三谓当戒范则去就重。
务传灯则去就轻。
要在通法。
勿嫌轻动。
四谓若丘壑念起。
则随心饮啄。
以卒残年。
于是王躬制文以请。
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扬州总管金城。
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即其所居。
传授香法。
既名王曰总持。
亦号顗曰智者
会毕施子丰腆。
尽以回施悲敬二田。
即欲辞去。
王固留。
曰已有成约。
何可爽也。
拂衣而起。
复于匡岭
旋归乡壤。
行道福。
以报地恩。
老幼迎候。
戒场讲座迨万。
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
赐额一音。
地昔荒险。
蛇兽交暴。
及立精舍。
暴遂止。
是春旱。
民讹以为神怒。
故率众。
诣泉所诵经。
感致云雨。
讹言随息。
江陵总管宜扬公王积于礼拜次。
战汗甚出。
谓人曰。
积屡御军。
临陈更勇。
未有今日之惧者。
是殆天龙所诃护欤。
晋王又遣手疏请。
答疏以辞。
至于再疏。
乃克赴。
净名疏。
应奉。
河东柳顾言
东海徐仪
受而宝藏之。
俾王事持。
后遣顾言致书。
请救萧妃之疾。
仍率侣。
建齐七日
行金光明忏。
至六日之夜。
异鸟飞入齐坛。
宛转若死。
俄而飞去。
且闻外有豕声。
曰妃当愈矣。
鸟死而生。
豕幽而显。
皆吉相也。
旦妃疾果瘳。
王大悦
旋台岳。
更行前忏。
立誓云。
若能于三宝有所益者。
当尽此馀年。
若其无益。
即当速化。
以遂往生。
因曰。
吾所以亟欲归山者。
正以冥告势将尽耳。
死后必累石植松
西南峰
以安厝焉。
上起白塔
使见者发心。
口授观心论及疏。
以贻训后来。
智越
剡县石城寺弥勒像前。
扫洒。
东壁施床。
多然香火。
即面西。
称弥陀观音势至以卧。
分道具。
为二分。
一奉弥勒。
一拟羯磨。
索三衣钵杖近身。
或以药进。
挥之曰。
药能遣病。
留残年乎。
病不与身合。
药何所遣。
年不与心合。
药何所留。
又进斋饮。
复挥之曰。
岂以步影为斋耶。
能无观无缘。
即真斋矣。
智晞曰。
子不闻观心论内之说乎。
何故纷纷。
以医药俗事扰人。
吾生劳毒器。
死悦归休。
世相。
不足多叹。
又手书七纸。
并净名疏。
犀角如意。
莲华香炉。
晋王
嘱累大法。
其书有曰。
如意香炉。
故所得于大王者。
还用奉赠以别。
庶几永布德香。
常保如意。
并唱法华无量寿赞说。
十如。
四不生。
十法界。
三观。
四教。
四无量。
六度等法。
或问行地位。
曰。
汝等懒种善根。
于他功德。
如盲问乳色。
蹶者访路。
吾不领众。
必净六根。
为他损己。
才获五品内位耳。
今诸师友来迎。
吾奚暇他顾哉。
但波罗提木叉。
是汝宗仰。
四种三昧。
是汝明导。
维那鸣钟磬。
以气尽为期。
戒哭泣者。
端坐而逝。
如入禅定。
寿六十七。
开皇十七年。
十一月二十四日也。
仁寿之季。
振锡被衣
七度现身。
六降山寺。
一游佛垄。
其灵异如此。
炀帝在御。
尤严饬祠塔。
内收管钥。
以谨启闭。
讳日即废朝。
遣使入山设祭。
中书令扬素。
乞躬临所事。
犹见其全身不散云。
且无恙时。
凡树生耳。
不待培植。
随采掇无所乏。
至是则虽培植。
无复得。
临海之民。
素业渔。
沪溪梁。
绵亘四百馀里。
以檀施之资。
从官买其地。
放生池
沙门慧拔表闻。
宣帝诏加严禁。
国子祭酒徐孝克
撰碑树海滨。
辞甚悲楚。
读者为堕泪。
后有黄雀。
群飞上寺。
鸣呼三日乃散。
以为鱼感吾德故然。
唐贞观间
复申明前禁焉。
法华疏止观门禅法等。
各数十卷。
净名疏三十七卷。
皆口授。
侍者灌顶
笔录行世。
造寺三十五所。
度僧四千馀人。
写经十五藏。
金装檀刻。
画缋尊像。
十万许躯。
受菩萨戒及习禅弟子。
不可胜纪。
的传业者。
三十二人。
释智顗
字德安
姓陈氏
颍川人也。
有晋迁都。
寓居荆州华容焉。
梁散骑孟阳公起祖之第二子也。
母徐氏梦。
香烟五采萦回在怀。
欲拂去之。
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寄托王道。
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又梦吞白鼠。
如是再三。
怪而卜之。
师曰。
白龙之兆也。
及诞育之夜。
室内洞明。
信宿之间其光乃止。
内外胥悦。
盛陈鼎俎相庆。
乃火灭汤冷。
为事不成。
忽有二僧扣门曰。
善哉儿德所熏。
必出家矣。
言讫而隐。
宾客异焉。
邻室忆先灵瑞。
呼为王道。
兼用后相复名光道
故小立二名字。
参互称之。
眼有重瞳。
二亲藏掩而人已知。
兼以卧便合掌。
坐必面西。
年一纪来口不妄啖。
见像便礼逢僧必敬。
七岁喜往伽蓝。
诸僧讶其情志。
口授普门品。
初契一遍即得。
二亲遏绝不许更诵。
而情怀惆怅。
奄忽自然通馀文句。
岂非夙植德本业延于今。
志学之年士梁承圣元帝沦没。
北度硖州
依乎舅氏。
而俊朗通悟仪止温恭。
寻讨名师冀依出有。
年十有八。
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
授以十戒导以律仪。
仍摄以北度诣慧旷律师
地面横经具蒙指诲。
因潜大贤山。
诵法华经及无量义普贤观等。
二旬未淹三部究竟。
又诣光州苏山慧思禅师
受业心观。
又从道于就师。
就又受法于最师。
此三人者。
皆不测其位也。
每叹曰。
昔在灵山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即示普贤道场。
为说四安乐行。
乃于此山行法华三昧。
始经三夕。
诵至药王品。
心缘苦行。
至是真精进句。
解悟便发。
见共师处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
故思云。
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入熙州白砂山。
如前入观。
于经有疑。
辄见思来冥为披释。
尔后常令代讲。
闻者伏之。
惟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以咨审。
自馀并任裁解。
曾不留意。
躬执如意。
在坐观听。
语学徒曰。
此吾之义儿。
恨其定力少耳。
于是师资改观名闻遐迩。
及学成往辞。
曰。
汝于陈国有缘。
往必利益。
既游南岳
便诣金陵
法喜等三十馀人在瓦官寺
创弘禅法。
仆射徐陵尚书毛喜等。
明时贵望学统释儒。
并禀禅慧俱传香法。
欣重顶戴时所荣仰。
长干寺大德智辩。
延入宋熙
天宫寺僧晃
请居佛窟。
斯由道弘行感故为时彦齐迎。
任机便动。
即而开悟。
白马警韶奉诚智文禅众慧命
梁代宿德大忍法师等。
一代高流江表声望。
皆舍其先讲欲启禅门。
率其学徒问津取济。
禹穴慧荣庄严寺
道跨吴会。
世称义窟
辩号悬流。
讲法故来设问。
数关徵覈莫非深隐。
轻诞自矜扬眉舞扇。
扇便堕地。
应对事理涣然清遣曰。
禅定之力不可难也。
沙门法岁。
背曰。
从来义龙今成伏鹿。
扇既堕地。
何以遮羞。
曰。
轻敌失势未可欺也。
绵历八周讲智度论。
肃诸来学。
次说禅门用清心海。
语默之际每思林泽。
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
其侧沧海无畔。
泓澄在于其下。
又见一僧摇手申臂至于坡麓挽上山云云。
以梦中所见。
通告门人。
咸曰。
此乃会稽天台山也。
圣贤之所托矣。
僧光道猷法兰昙密。
晋宋英达无不栖焉。
因与慧辩等二十馀人。
挟道南征隐沦斯岳。
先有青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积四十载。
定慧兼习。
盖神人也。
未至二年
预告山民曰。
大善知识当来相就。
宜种豆造酱编蒲为席更起屋舍用以待之。
陈始兴王出镇洞庭
公卿饯送。
回车瓦官与谈论。
幽极既唱贵位倾心。
舍散山积虔拜殷重。
因叹曰。
吾昨梦逢强盗。
今乃表诸软贼。
毛绳截骨。
则忆曳尾泥中。
仍遣谢门人曰。
吾闻闇射则应于弦。
何以知之。
无明是暗也。
唇舌是弓也。
心虑如弦。
音声如箭。
长夜虚发无所觉知。
又法门如镜。
方圆任象。
瓦官寺四十人坐。
半入法门。
今者二百坐禅。
十人得法。
尔后归宗转倍。
而据法无几。
斯何故耶。
亦可知矣。
吾自行化导可各随所安。
当从吾志也。
即往天台
既达彼山与相见。
即陈赏要。
曰。
大善知识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
惊异焉。
知通梦之有在也。
时以陈太建七年秋九月矣。
又闻钟声满谷。
众咸怪异。
曰。
钟是召集有缘。
尔得住也。
乃卜居胜地。
所住之北。
佛垄山南。
螺溪之源处。
既闲敞易得寻真。
地平泉清徘徊止宿。
俄见三人。
皂帽绛衣。
执疏请云。
可于此行道。
于是聿创草庵
树以松果
数年之间造展相从。
复成衢会。
曰。
且随宜安堵。
至国清时。
三方总一。
当有贵人禅师立寺堂宇满山矣。
时莫测其言也。
后于寺北华顶峰独静头陀。
大风拔木雷霆震吼。
魑魅千群一形百状。
吐火声叫骇异难陈。
乃抑心安
湛然自失。
又患身心烦痛。
如被火烧。
又见亡没二亲枕膝上陈苦求哀。
又依止法忍
不动如山。
故使强软两缘所感便灭。
忽致西域神僧。
告曰。
制敌胜怨乃可为勇。
多不
陈宣帝下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
蠲两户民用供薪水。
天台山县名为安乐
陈郡袁子雄。
崇信正法。
常讲净名。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
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
手擎香炉绕三匝。
久之乃灭。
雄及大众同见惊叹山喧。
其行达灵感皆如此也。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与其眷属就山请戒。
又建七夜方等忏法。
王昼则理治。
夜便习观。
谓门人智越
吾欲劝王更修福攘祸可乎。
对云。
府僚无旧必应寒热。
曰。
息世讥嫌。
亦复为善。
俄而王因出猎堕马将绝。
时乃悟意。
躬自率众作观音忏法。
不久王觉小醒。
凭几而坐。
见梵僧一人。
擎炉直进问王所苦。
王流汗无答。
乃绕王一匝。
坦然痛止。
仍躬著愿曰。
仰惟天台阇梨
德侔安远道迈光猷。
遐迩倾渴振锡云聚。
绍像法之坠绪。
以救昏蒙。
显慧日之重光。
用拯浇俗。
加以游浪法门贯通禅苑。
有为之结已离。
无生之现前。
弟子飘荡业风沈沦爱水。
虽餐法喜
弗祛蒙蔽之心。
徒仰禅悦。
终怀散动之虑。
日轮驰骛。
义和之㘘不停。
月镜回干。
恒娥之景难驻。
有离有会叹息何言。
爱法敬法潺湲无已。
愿生生世世值天台阇梨
恒修供养如智积奉智胜如来。
药王觐雷音正觉。
安养兜率俱荡一乘(云云)其为天王信敬为此类也。
于即化移海岸法政欧闽。
陈疑请道日升山席。
意欲面礼。
将申谒敬。
顾问群臣。
释门谁为名胜。
陈暄奏曰。
瓦官禅师德迈风霜禅镜渊海。
昔在京邑群贤所宗。
今高步天台法云东蔼。
愿陛下诏之还都。
使道俗咸
因降玺书重沓徵入。
以重法之务不贱其身。
乃辞之。
后为永阳苦谏。
因又降敕。
前后七使。
手疏。
以道通惟人王为法寄。
遂出都焉。
迎入太极殿之东堂。
请讲智论。
有诏羊车童子列导于前。
主书舍人翊从登陛。
礼法一如国师阇梨故事。
陈主既降法筵。
百僚尽敬。
希闻未闻。
奉法承道。
因即下敕。
立禅众于灵曜寺。
学徒又结。
望众森然。
频降敕于太极殿讲仁王经
天子亲临。
僧正慧暅僧都慧旷京师大德。
皆设巨难。
接问承对盛启法门。
执炉贺曰。
国十馀斋。
身当四讲。
分文析义谓得其归。
今日出星收见巧知陋矣。
其为望未可加之。
然则江表法会。
由来诤竞不足。
之御法即坐。
肃穆有馀。
遂使千支花锭七夜恬耀。
举事验心。
之力也。
晚出住曜。
禅慧双弘。
动郭奔随倾意清耳。
陈主于广德殿下敕谢云。
今以佛法仰委。
亦愿示诸不逮。
于时检括僧尼。
无贯者万计。
朝议云。
落第者。
并合休道。
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槃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笃论道也。
岂关多诵。
陈主大悦。
即停搜简。
是则万人出家。
一谏矣。
末为灵曜褊隘。
更求闲静。
忽梦一人。
翼从严正自称名云。
冠达也。
请住三桥。
曰。
冠达梁武法名。
三桥岂非光宅耶。
乃移居之。
其年四月
陈主幸寺修行大施。
又讲仁王。
于众中起拜殷勤。
储后已下并崇戒范。
故受其法。
云。
仰惟化导无方随机济物。
卫护国王汲引天人。
照烛光辉托迹师友。
比丘入梦。
符契之象久彰。
和上来仪。
高座之德斯炳。
是以翘心十地渴仰四依。
大小二乘内外两教。
尊师重道由来尚矣伏希俯提。
所请世世结缘遂其本愿。
日日增长。
今奉请为菩萨戒师。
便传香在手。
而睑下垂泪。
斯亦德动人主。
屈幸从之。
金陵败覆。
策杖荆湘路次盆城。
老僧曰。
陶侃瑞象敬屈护持。
于即往憩匡山
见远图缋。
验其灵也。
宛如其梦。
不久浔阳反叛寺宇焚烧。
独有兹山全无侵扰。
信护象之力矣。
未刬迹云峰。
终焉其致。
会大业在藩。
任总淮海。
承风佩德。
钦注相仍。
欲遵一戒法奉以为师。
乃致书累请。
初陈寡德。
次让名僧。
后举同学。
三辞不免。
乃求四愿。
其辞曰。
一虽好学禅。
行不称法。
年既西夕薳守绳床。
抚臆循心假名而已。
吹嘘在彼恶闻过实。
愿勿以禅法见期。
二生在边表长逢离乱。
身闇庠序口拙凉。
方外虚玄久非其分。
域间撙节无一可取。
虽欲自慎朴直忤人。
愿不责其规矩。
三徵欲传灯以报法恩。
若身当戒范。
应重去就。
去就若重传灯则阙。
去就若轻则来嫌诮。
避嫌安身。
未若通法而
愿许其为法。
勿嫌轻动。
四三十馀年水石之间因以成性。
今王途既一佛法再兴。
谬课庸虚沐此恩化
内竭朽力仰酬外护。
若丘壑念起。
愿随心饮啄以卒残年。
许此四心乃赴优旨。
王方希净戒。
如愿唯诺。
故躬制请戒云。
弟子基承积善生在皇家。
庭训早趍眙教夙渐。
福履攸臻妙机顷悟。
耻崎岖于小径。
希优游于大乘。
笑息止于化城
誓舟航于彼岸。
开士万行戒善为先。
菩萨十受专持最上。
喻宫室先基趾。
徒架虚空终不能成。
孔老释门咸资镕铸。
不有轨仪孰将安仰。
诚复能仁奉为和上
文殊冥作阇梨
而必藉人师显传圣授。
自近之远感而遂通。
波崙罄髓于无竭。
善才亡身于法界。
有明非徒臆说。
深信佛语幸遵时导。
禅师佛法龙象。
戒珠圆净定水渊澄。
因静发慧安无碍辩。
先物后己谦挹成风。
名称远闻众所知识。
弟子所以虔诚遥注。
楫远迎。
每虑缘差值诸留难。
师亦既至。
心路豁然。
披云雾即销烦恼。
今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扬州总管寺城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戒名为孝亦名制止
便智度归宗奉极。
作大庄严。
同如来慈普诸佛爱。
等视四生犹如一子云云。
即于内第躬传戒香。
授律仪法。
告曰。
大士为度远济为宗。
名实相符义非轻约。
今可法名为总持也
用摄相兼之道也。
王顶受其旨教曰。
大师禅慧内融。
导之法泽。
辄奉名为智者
自是专师率诱日进幽玄。
所获施物六十馀事。
一时回施悲敬两田。
愿使福德增繁用昌家国。
便欲返故林。
王仍固请。
曰。
先有明约事无两违。
即拂衣而起。
王不敢重邀。
合掌寻送至于城门。
顾曰。
国镇不轻道务致隔。
幸观佛化弘护在怀。
王礼望目极衔泣而返。
便溯流上江。
重寻匡岭
结徒行道频感休徵。
百越边僧闻风至者累迹相造。
又上渚宫乡壤。
以答生地恩也。
道俗延颈老幼相携。
戒场讲坐众将及万。
遂于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
敕给寺额。
名为一音。
其地昔惟荒崄神兽蛇暴。
创寺之后快无忧患。
是春亢旱。
百姓咸谓神怒。
到泉源帅众转经。
便感云兴雨霔。
虚诬自灭。
总管宜阳公王积。
到山礼拜战汗不安。
出曰。
积屡军阵。
临危更勇。
未尝怖惧顿如今日。
其年晋王又遗手疏请还。
辞云。
弟子多幸谬禀师资。
无量劫来悉凭开悟。
色心无作昔年虔受。
身虽疏漏心护明珠。
定水禅支屏散归
荷国镇蕃为臣为子。
岂寂四缘能入三昧。
电光断结其类甚多。
慧解脱人厥朋不少。
即日欲伏膺智断率先名教。
永汎法流兼用治国。
未知底滞可开化不。
师严导尊可降意不。
宿世根浅可发萌不。
菩萨应机可逗时不。
书云。
民生在三。
事之如一。
况覃释典而不从师。
今之慊言备沥素款。
成就事重请弃饰词。
答书云。
谬承人乏拟迹师资。
顾此庸微以非时许。
况隆今弥匪克当。
徒欲沈吟必乖深寄。
王重请云。
学贵承师事推物论。
历求法界厝心有在。
仰惟久殖善根非一生得初乃由学俄逢圣境。
南岳记莂说法第一。
无以仰过。
照禅师来具述此事。
于时心以域寸诚。
智者昔入陈朝
彼国明试。
瓦官大集众论锋起。
荣公强口先被折角。
两琼继轨才获交绥。
师赞叹嗟唱希有。
弟子仰延之始。
屈登无畏。
释难如流。
亲所闻见。
众咸瞻仰。
承前荆楚莫不归伏。
非禅不智。
验乎金口。
比释所谈。
智者融会甚有阶位。
譬若群流归乎大海。
此之包举始得佛意。
惟愿未得令得。
未度令度。
乐说不穷法施无尽。
乃从之重现。
令造净名疏。
河东柳顾言
东海徐仪
并才华冑绩。
应奉文义。
缄封宝藏。
王躬受持。
后萧妃疾苦。
医治无术。
王遣开府柳顾言等。
致书请命愿救所疾。
又率侣建斋七日
行金光明忏至第六夕。
忽降异鸟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
须臾飞去。
又闻豕吟之声。
众并同瞩。
曰。
此相现者。
妃当愈矣。
鸟死复苏。
表盍棺还起。
豕幽鸣显示斋福相
至于翌日
患果遂瘳。
王大嘉庆。
时遇入朝。
旋归台岳躬率禅门。
更行前忏。
仍立誓云。
若于三宝有益者。
当限此馀年。
若其徒生。
愿速从化
不久告众曰。
吾当卒此地矣。
所以每欲归山今奉冥告。
势当将尽。
死后西南峰上。
累石周尸植松覆坎。
仍立白塔
使见者发心。
又云。
商客寄金医去留药。
吾虽不敏。
狂子可悲。
仍口授观心论。
随略疏成不加点润。
学士智越
石城寺扫洒。
于彼佛前命终。
施床东壁面向西方。
称阿弥陀佛波若观音。
又遣多然香火。
索三衣钵杖。
以近身自馀道具。
分为二分。
一奉弥勒。
一拟羯磨。
有欲进药者。
答曰。
药能遣病。
留残年乎。
病不与身合。
药何所遣。
年不与心合。
药何所留。
智晞往曰。
复何所闻观心论内复何所道。
纷纭医药累扰于他。
又请进斋饭。
答曰。
非但步影而为斋也。
能无观无缘即真斋矣。
吾生劳毒器死悦休归。
世相如是不足多叹。
又出所制净名疏并犀角如意莲华香炉。
晋王别遗书七纸。
极该综词釆风标。
属以大法。
末乃手注疏曰。
如意香炉是大王者。
还用仰别。
使永布德香长保如意也。
便令唱法华经题。
赞引曰。
法门父母慧解由生。
本迹弥大微妙难测。
辍斤绝弦于今日矣。
又听无量寿竟。
仍赞曰。
四十二愿庄严净土。
华池宝树易往无人云云。
又索香汤漱口。
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教四无量六度等。
有问其位者。
答曰汝等懒种善根。
问他功德如盲问乳蹶者访路云云。
吾不领众必净六根。
为他损己。
只是五品内位耳。
吾诸师友从观音势至皆来迎我。
波罗提木叉是汝宗仰。
四种三昧是汝明导。
又敕维那
人命将终。
闻钟磬声增其正念。
唯长唯久气尽为期。
云何身冷复响磬。
世间哭泣著服皆不应作。
且各默然。
吾将去矣。
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
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也。
灭后依有遗教而殓焉。
至仁寿末年已前。
忽振锡披衣犹如平昔。
七现重降山寺一还佛垄。
语弟子曰。
案行故业。
各安隐耶。
举众皆见悲敬言问。
良久而隐。
降灵龙象育神江汉
凭积善而托生。
资德本而化世。
身过七尺目佩异光。
解统释门行开僧位。
往还山世不染俗尘。
屡感幽祥殆非可测。
于蕃日。
遣信入山迎之。
因散什物标域寺院。
殿堂厨宇以为图样。
告弟子曰。
此非小缘所能缔构。
当有皇太子为吾造寺。
可依此作。
汝等见之。
后果如言。
事见别传。
往居临海
民以沪鱼为业。
𦌘网相连四百馀里。
沪溪梁六十馀所。
恻隐观心彼此相害。
劝舍罪业教化福缘。
所得金帛乃成山聚。
即以买斯海曲。
为放生之池。
又遣沙门慧拔。
表闻于上。
陈宣下敕。
严禁此池不得采捕。
国为立碑。
国子祭酒徐孝克为文树于海滨。
词甚悲楚。
览者不解堕泪。
时还佛垄如常习定。
忽有黄雀满空翱翔相庆。
鸣呼山寺三日乃散。
曰。
此乃鱼来报吾恩也。
至今贞观犹无敢犯。
下敕禁之犹同陈世。
此慈济博大仁惠难加。
又居山有蕈触树皆垂。
随采随出供僧常调。
若他涉蕈即不生。
因斯以谈。
诚道感矣。
所著法华疏止观门修禅法等。
各数十卷。
又著净名疏至佛道品。
有三十七卷。
皆出口成章。
侍人抄略。
而自不畜一字。
自馀随事流卷不可殚言。
皆幽指爽彻摛开天。
炀帝奉以周旋。
重犹符命。
及临大宝便藏诸麟阁。
所以声光溢于宇宙。
威相被于当今矣。
而枯骸特立端坐如生。
瘗以石门关以金钥。
所有事由一关别敕。
每年讳日必废朝。
预遣中使就山设供。
尚书令杨素
性度虚简事必临信。
乃陈其意。
云何枯骨特坐如生。
敕授以户钥令自寻视。
既如前告得信而归。
东西垂范化通万里。
所造大寺三十五所。
手度僧众四千馀人。
写经一十五藏。
金檀画像十万许躯。
五十馀州道俗受菩萨戒者。
不可称纪。
传业学士三十二人。
习禅学士散流江汉
莫限其数。
沙门灌顶侍奉多年。
历其景行可二十馀纸。
终南山龙田寺沙门法琳
夙预宗门观传戒法。
以德音遽远拱木俄森。
为之行传广流于世。
隋炀末岁巡幸江都
梦感智者言及遗寄。
自制碑。
极宏丽。
未及镌勒。
值乱便失。
释智顗
字德安
姓陈氏
颍川人也。
母徐氏。
梦香烟五彩萦回在怀。
欲拂去之。
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寄托生道。
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又梦吞白鼠。
如是再三。
怪而卜之。
师曰。
白龙之兆也。
及诞育之夜室内洞明。
信宿之间其光乃止。
忽有二僧扣门曰。
善哉儿德所重必出家矣。
言讫而隐。
年十八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
一日因说禅门用清心海。
语默之际每思林泽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
其侧沧海无畔泓澄。
在于其下又见一僧。
摇手伸臂至于岐麓。
上山。
以梦中所见通告门人。
咸曰。
此乃会稽天台山也。
圣贤之所托矣。
先有清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积四十载。
定慧兼习。
盖神人也。
未至二年预告山民曰。
大善知识当来相就。
宜种豆造酱编蒲为席。
更起屋舍用以待之。
天台既达彼山。
相见即陈赏要。
曰。
大善知识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
惊异焉。
知通梦之有在也。
又闻钟声满谷。
众咸怪异。
曰。
钟是召集有缘尔得住也。
乃卜居胜地。
所住之北佛垄山南螺溪之源。
处既閒敞易得寻真。
地平泉清徘徊止宿。
俄见三人皂帻绛衣。
执疏请云。
可于此行道。
后于寺北华顶峰
独静头陀。
大风拔木雷霆震吼。
螭魅千群一形百状。
吐火声叫骇畏难陈。
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
又患身心烦痛如被火烧。
又见亡殁二亲枕头膝上陈苦求哀。
又依止法忍不动如山。
故使强软两缘所感便灭。
忽致西域神僧告曰。
制敌胜怨乃可为勇。
常讲净名。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
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
手擎香炉绕三匝。
久之乃灭。
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
敕给寺额名为一音。
其地昔唯荒崄神兽蛇暴。
创寺之后快无忧患。
是春亢旱。
百姓咸谓神怒。
到泉源帅众转经。
便感云兴雨注。
虚谣自灭。
晋王萧妃疾苦医治无术。
王遣开府柳顾言等。
致书请命。
愿救所疾。
又率侣建斋七日
行金光明忏。
至第六夕。
忽降异鸟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须臾飞去。
又闻豕吟之声。
众并同瞩。
曰。
此相现者妃当愈矣。
鸟死复苏表盖棺还起。
豕幽鸣显示斋福相
至于翌日患果遂瘳。
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
字德安
姓陈
颖川人。
有晋迁都。
寓居荆州华容
梁散骑益阳公第二子也。
母徐氏。
梦香烟五彩。
荣回在怀。
及诞育之夜。
室内洞明。
忽有二僧扣门曰。
善哉儿德。
必当出家。
言讫而隐。
宾客异焉。
眼有重瞳。
卧便合掌。
坐必面西。
年大以来。
口不妄啖。
见像便礼。
逢僧必敬。
年十有八。
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
授以十戒道品。
律仪仍摄。
即诣慧旷律师
北面横经。
具蒙指诲。
因潜大贤山。
诵法华经。
及无量义。
普贤观等。
二旬未淹。
三部究竟。
又诣光州苏山慧思禅师受业。
文从道于就师。
就又受法于最师。
此三人者。
皆不测其位也。
每叹曰。
昔在灵山
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
今复来矣。
即示普贤道场。
为说四安乐行。
乃于此山。
行法华三昧。
始经三夕。
诵至药王品。
心缘苦行。
至是真精进句。
解悟便发。
见共师处。
灵鹫山七宝净土。
听佛说法。
故思云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入熙州白沙山。
入观于经有疑。
辄见思来。
冥为披释。
尔后常令代讲。
闻者伏之。
唯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以咨审。
自馀并任解裁。
曾不留意。
及学成往辞。
曰。
汝于陈国有缘。
往必利益。
既游南岳
便诣金陵
法喜等三十馀人。
瓦官寺
创弘禅法。
仆射徐陵
尚书毛喜等。
明时贵望。
学统释儒。
并禀禅慧。
俱传香法。
欣重顶戴。
时所荣仰。
长干寺大德智辩。
延入宗熙。
天宫寺僧晃
请居佛窟。
语默之际。
林泽。
乃梦。
岩崖万重。
云日半垂。
其侧沧海。
无畔泓澄。
在于其下。
又见一僧。
摇手伸臂。
至于岐麓。
上山。
门人咸曰。
此乃会稽天台山也。
青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积四十载。
定慧兼习。
盖神人也。
未至二年
预告山民曰。
大善知识
当来相就。
直种豆造酱。
编蒲为席。
更起屋舍。
用以待之。
会往天台
既达彼山。
相见。
即陈赏要。
曰。
大善知识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
相换不乎。
惊异焉。
又闻钟声满谷。
众咸怪异。
曰。
钟是召集有缘。
尔得住也。
乃卜居胜地。
所住之北。
佛垄山南。
螺溪之源。
处既闲敞。
易得寻真。
地平泉清。
徘徊止宿。
俄见三人。
皂帻绛衣。
执疏请云。
可于此行道。
于是聿创草庵
树以松果
数年之间。
造展相从。
复成衢会。
曰。
且随宜安堵。
至国清时。
三方总一。
当有贵人
禅师立寺。
堂宇满山矣。
陈宣帝下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
蠲两户民。
用供薪水。
天台山县。
名为乐安
陈郡袁子雄。
崇信正法。
常讲净名。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
有数十梵僧。
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
手擎香炉。
三匝。
久之乃灭。
雄及大众。
仝见惊叹。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与其眷属。
就山请戒。
又建七夜方等忏法。
王昼则理治。
夜便习观。
谓门人智越
吾欲劝王更修福禳祸可乎。
对云。
府僚无旧。
必应寒热。
曰。
息世讥嫌。
亦复为善。
俄而王因出猎。
堕马将绝。
时乃悟意。
躬自率众。
作观音忏法。
不久王觉小醒。
凭几而坐。
见梵僧一人擎炉直进。
问王所苦。
王流汗无答。
乃绕王一匝。
翕然痛止。
仍躬著愿文。
于即化。
移海岸法政瓯闽。
陈疑请道。
日升山席。
意欲面礼。
将伸谒敬。
顾问群臣。
释门谁为名胜。
陈暄奏曰。
瓦官禅师
德迈风霜。
禅境渊海。
昔在京邑
群贤所宗。
今高步天台
法云东蔼。
愿陛下诏之还都。
使道俗咸
因降玺书。
重沓徵入。
前后七使。
手疏。
以道通。
惟人王为法寄。
遂出都焉。
迎入太极殿之东堂。
请讲智论。
有诏。
羊车童子引导于前。
主书舍人翊从登阶。
礼法一如国师阇梨故事。
陈主既降法筵。
百僚尽敬。
希闻未闻。
奉法承道。
因即下敕。
立禅众于灵耀寺
学徒大结。
望众森然。
频降敕于太极殿
讲仁王经
天子亲临。
僧正慧暅
僧都慧旷
京师大德。
皆设巨难。
接问承对。
盛启法门。
执炉贺曰。
国十馀斋。
身当四讲。
分文析义。
谓得其归。
今日出星收。
见巧知陋矣。
陈主于广德殿下敕谢云。
今以佛法仰委。
亦愿示诸不逮。
于时检括僧尼。
无贯者万计。
朝议云。
落第者。
并合休道。
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盘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笃论道也。
岂关多诵。
陈主大悦。
即停搜简。
末为灵耀褊隘。
更求闲静。
忽梦。
一人翼从严正。
自称名云。
冠达也。
请住三桥。
曰。
冠达
梁武法名。
三桥岂非光宅耶。
乃移居之。
其年四月
陈主幸寺。
修行大施。
又讲仁王。
于众中。
起拜殷勤。
储后已下。
并崇戒范。
会大业在藩。
任总淮海。
承风佩德。
钦注相承。
欲遵一戒法。
奉以为师。
乃致书累请。
扬州总管金城。
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即于内第。
躬传戒香。
授律仪法。
王顶受其旨。
欲返故林。
王固请。
拂衣而起。
王不敢重邀。
合掌寻送。
至于城门。
王礼望目极。
衔泣而返。
便沂流上江。
重寻匡岭
结徒行道。
频感休徵。
百越边僧。
闻风至者。
累迹相造。
遂于当阳县玉泉山
立精舍。
其地昔惟荒崄。
神兽蛇暴。
创寺之后。
快无忧患。
是春亢旱。
到泉源。
帅众转经。
便感云兴雨注。
总管宜阳公王积。
到山礼拜。
战汗不安。
出曰。
积屡军阵。
临危更勇。
未尝怖惧。
顿如今日。
其年晋王
又遣手疏请还。
后萧妃疾苦。
医治无术。
王遣开府柳顾言等。
致书请命。
愿救所疾。
又率侣建斋七日
行金光明忏。
至第六夕。
忽降异鸟。
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
须臾飞去。
又闻豖吟之声。
众并仝瞩。
曰。
此相现者。
妃当愈矣。
至于翌日
患果遂瘳。
王大喜庆。
时遇入朝。
旋归台岳。
躬率禅门。
更行前忏。
仍立誓云。
若于三宝有益者。
当限此馀年。
若其徒生。
愿速从化
不久告众曰。
吾当卒此地矣。
所以每欲归山。
今奉冥告。
势当将尽。
死后安措西南峰上。
累石周尸。
植松覆坎。
仍立白塔
使见者发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猛南北朝末隋初 507 — 5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7—588 【介绍】: 僧。
京兆泾阳人俗姓段
性聪敏,童孺出家。
数十年间躬事讲说。
北周武帝废佛教时退屏人事,幽栖以待。
文帝年高德重,召至京住兴善寺,讲扬十地。
悦,授大统三藏法师,委以佛法,令其宏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京兆泾阳段氏。
童孺出家。
遣缘进业。
素负重望。
数十年间。
即事讲说。
魏文帝
迁都长安
常居寝殿。
阐扬般若。
一时勋戚。
皆味道腴。
及周受禅。
诏住天宫寺
敷畅十地。
听众奔萃。
又诏于紫极文昌二殿。
往来说法。
当是时帝或有所顾问。
必拔古据今。
对奏详敏。
往往称旨。
黄巾之徒。
或相构聚。
妄加诘难。
则徐握谈尘。
一一穷破。
宣政间
将废释而存道。
知不可谏。
乃南渡而屏处。
焉反建德并废二教。
无复闻于世。
大象二年隋祖方龙潜。
大冢宰辅魏。
政追访至
令兴梵宇。
仍诏住大兴善寺
即故陟岵寺也。
十地之学。
于是乎在。
隋受禅。
遂升国大统三藏法师
且委以弘护佛法。
后徙寺于遵善里。
则每居云化。
开皇八年二月四日卒。
寿八十二。
葬之城东马头穴。
刻石立铭于云化寺。
僧猛
俗姓段氏
京兆泾阳人
姿荫都雅神情俊拔。
童孺出家素知希奉。
聪慧利根幽思通远。
数十年间躬事讲说。
凡有解悟靡不通练。
魏文西位。
在右寝殿阐扬般若。
贵宰咸仰味其道训。
周明嗣历。
诏下屈住天宫永弘十地。
又敕于紫极文昌二殿。
更互说法。
当时旨延问对酬答无穷。
黄巾之徒纷然搆聚。
乃徐摇谈柄。
引敌深涡。
方就邪宗一一穷破。
故使三生四见之语并屈当时。
元始真文之经纷碎。
曩日天师徒侣瓦解乖张。
道俗肃然更新耳目。
初帝。
始齐三教。
分为九十五门。
后退一乘。
更进三十有生之善。
词甚崇粹学观所归。
既不预帝览。
遂沦俗侣。
退屏人事幽栖待旦。
随文作相佛日将明。
年德俱重。
玄儒凑集。
追访至
令崇法宇。
大象二年
敕住大兴善寺
讲扬十地。
寺即前陟岵寺也。
声望尤著殊悦天心。
寻振为隋国大统三藏法师
委以佛法令其弘护。
未足以长威权。
固亦光辉释种。
移都南顿寺。
亦同迁于遵善里。
今之兴善是也。
名虽居隶。
而恒住云花勖徒课业。
开皇八年四月四日
卒于住寺。
春秋八十有二。
初将大渐。
深照苦空。
话言盈耳。
翕然欲绝。
语众曰。
吾其去也。
遂即神迁。
时贵其置心不乱。
葬于城东马头穴刻石立铭于云花寺。
今犹存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德林南北朝末隋初 531 — 5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1—591 【介绍】: 博陵安平人字公辅
少有才名。
北齐天保八年秀才,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侍郎曾参修国史
北周时为内史上士,主诏诰格式及选用山东人物。
后助杨坚受禅建隋,官内史,与高颎同修《隋律》。
及隋灭陈,授柱国郡公
文帝开皇十年,出为怀州刺史,岁余,卒官。
谥文
有文集。
又曾奉诏修《齐史》,未毕,其子百药续成,即《北齐书》。
全隋文·卷十七
德林字公辅博陵安平人
齐天保八年,举秀才,射策上第,授殿中将军,谢病归。
乾明初,徵入议曹。
皇建初,授丞相府行参军
太宁初,除奉朝请
河清中,授员外散骑侍郎天统初,进给事中,直中书参掌诏诰,寻迁中书舍人
武平初,加通直散骑侍郎
寻除中书侍郎,进通直散骑常侍
承光中,授仪同三司
入周,为内史上士
宣政末,授御正下大夫
大象初,赐爵成安县,为丞相府属,加仪同大将军
从事中郎
隋受禅,授内史上仪同,进爵为子。
袭父爵,进爵安平县公
及平陈,授柱国郡公
以忤旨,出为湖州刺史,转怀州刺史
开皇十九年卒。
大将军廉州刺史
谥曰文
有《霸朝集》五卷,《集》五十卷。
(案:《隋书·李德林》,禅代之际,其相国总百揆,九锡殊礼,诏策、笺表、玺书,皆德林之辞也。
又案《霸朝集序》,静帝诏册皆德林作。
今据之,编入德林《集》中。
其馀,齐天统初武平初诏诰、入周以后诏诰、开皇初诏诰,未必出一人手,未敢编入。)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宋子贤隋 ? — 6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3 【介绍】: 博陵唐县人
善幻术。
炀帝大业九年自称弥勒佛出世,远近信众渐达数千人,谋举兵袭帝。
事泄被杀,同党并诛千余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昙选隋末唐初 531 — 6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1—625 【介绍】: 隋唐时僧。
瀛州高阳人
俗姓崔
博通经术,以《涅槃》著名。
晚住并州兴国寺,时奉为师傅。
隋杨谅反,占寺为甲坊。
乱平,杨素将诛寺僧,昙选挺身以救,僧众终获免。
炀帝大业末,兵饥交接,昙选施食救饥,广行善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崔
高阳人
天恣镶玮。
不偶时俗。
通经惟务大义而已。
不以文句琑屑为学。
然尤𨗉于涅槃。
晚居并部之兴国寺
每众集。
必推坐端。
詶问之间。
辞辨宏放。
婴其锋辄推挫。
时人以豹
目人扬谅之乱。
贼以兴国寺为甲坊。
武德寺为食坊。
及扬素以官军入城贼皆就擒。
且责问诸僧。
为贼巢穴状。
僧辞曰。
王力严切。
不敢遮约。
盖谓镇守者。
有以激变之也。
于是素怒曰。
初激变时。
且有几僧谏王而被杀者。
所云王力严切。
不亦诬乎。
此其情皆同反。
可依军法行事。
时选出众对曰。
比者不轨之民。
动于天纪。
皆由慈悲之化。
陵迟至此。
诚僧等之罪。
公幸见教。
岂敢逃责。
素乃悦。
因悉屏退僧众。
而独留论议。
迫莫始罢去。
馀僧亦无所问。
大业之季。
兵饥荐臻。
分卫莫足给。
兴国仓廪虽富。
客僧尤为阍守者拒绝。
念以为此灭法徵。
每操杖逐阍者。
而进客于堂。
日盈座。
子弟以卑少。
噤莫敢语。
久之众约。
独许纳。
客馀不得为例。
后置大鎗房中。
日以所受于常住。
与诸乞丐。
而得者并为饘粥手斟酌。
列坐群饿。
而赋之惟均。
迄岁稔罔怠。
众赖以活。
国初沙门智满
有重名。
义兴新寺。
听学去来。
馀三百人。
规制严整。
一日竟造寺庭诘曰。
卿等饱食暖衣。
政复何所进脩。
而风声洋溢。
其无乃罔冒欤。
且吾徒之所行。
必据经诰。
今兹所据。
寔何经。
曰方等经忏。
曰试为我读之。
才阅首卷曰。
此经有四卷。
可使四人一时读也。
沙门道绰从旁曰一时读。
则听者或至昏乱。
曰吾听岂同汝听耶。
于是四卷一时读。
读未竟遽止之曰。
陀罗尼力。
有如此者。
又曰。
流俗矫诈。
蠹蚀佛法。
汝能知所凭藉则庶几。
武德八年
闭门养痾。
益自省。
问候者充牣庑宇。
尸卧。
引衣舒足曰。
吾兹定生何处乎。
道绰曰。
阿阇黎西方乐土。
安养国。
彼佛愿重。
欲往生者。
无不摄受。
咄之曰。
为身求乐吾非汝俦。
曰审若尔则无生耶。
曰无生则无所不生。
遂掩息。
寿九十五。
释昙选
姓崔
高阳人
神慧谲诡不偶时俗。
虽博通经术。
而以涅槃著名。
不存文句。
护法为虑本。
晚住并部兴国寺
川邑奉之以为师傅。
每有众集居于座元。
酬问往还以系节为要。
吐言开令宏放终古。
僧侣乃多莫敢摧挫。
时人目为豹者也。
杨谅逆节中外相叛。
招募军兵缮造牟甲。
兴国寺为甲坊。
武德寺为食坊。
后于武南置阵。
杨素败之。
官军入郭搜求逆党。
总集诸僧责供反者。
僧等辞曰。
王力严切不敢遮约。
曰。
有几僧谏王被杀。
而云王力严切。
此并同反。
不劳分疏可依军法。
时在众不忍斯祸。
乃出对曰。
比佛法陵迟。
特由僧无有德可以动俗。
致有乱阶。
结聚不能诲以忠信。
此诚如公所教。
今被理责陷身无地。
乃舒颜曰。
僧等且还。
留向对僧。
拟论机务。
自尔昼参军将开散僧诛。
晚还寺宿。
不久炀帝下敕通被放免。
故合众获安。
诚其功也。
大业末岁。
兵饥交接。
四方僧游寄食无地。
兴国虽富俭啬者多。
每食时禁门自守。
客僧拥结终不之前。
不胜灭法。
愤激身心。
每日拄杖在门驱趁防者携引羁僧。
供给钵器。
送至食堂。
众多是其子弟不敢违逆。
由是众开僧制。
停客。
自馀不得然。
其慈济之深感激府俞。
房内廓然财什不积。
唯置大钵一口。
每日引诸乞儿。
所得食调总钵中。
请食分。
亦和其内。
杂为饘粥。
便行坐乞人。
手自斟酌。
见其褴缕皴错形容癯瘦。
流泪盈脸不能自胜。
亦依行受粥而食。
日别如此。
遂及有年。
皇运伊始人情安泰
义兴新寺法纲大张。
沙门智满
当涂众主。
一川乡望。
王臣倾重创开诸宇严位道场。
三百馀僧受其制约。
夏中方等清众肃然。
风声洋溢流润遐迩。
闻之乃诣其寺。
庭满徒闻来崩腾下。
赴告曰。
卿等结聚作何物。
在依何经诰。
不有冒罔后生乎。
曰。
依方等经行方等忏。
曰。
经在何处将来对读。
遂将一卷来。
曰。
经有四卷。
何不一时读之沙门道绰曰。
经文次第。
识不俱闻。
曰。
吾识可共尔识同耶。
但四卷齐读。
文言未了。
便曰。
依咒灭罪耳。
可罢之。
又曰。
自佛法东流。
矫诈非少。
前代大乘之贼。
近时弥勒之妖。
诖误无识其徒不一。
闻尔结众。
恐坏吾法。
故力疾来问。
虽尔手把瓶子。
倚傍犹可。
遂杖策而返。
武德八年
遘疾淹积。
问疾者充牣房宇。
乃尸卧引衣申脚曰。
吾命将尽何处生乎名行僧道绰曰。
阿阇黎
西方乐土名为安养
可愿生彼曰。
咄为身求乐。
吾非尔俦。
曰。
若尔可无生耶。
答曰。
须见我者而为生乎。
乃潜息久之。
不觉已逝。
时年九十有五。
道俗哀惨。
送于西山之阴。
传者亲往其寺不及其人。
观其行事遗绩。
庶可澡雪形心顿祛鄙吝。
叔绪护法开士。
抑斯人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韦谟北周至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人
北周时为内史大夫
隋文帝即位,以有定策功,累迁上柱国封普安郡公,官终蒲州刺史
开皇初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道英隋末唐初 557 — 6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7—636 【介绍】: 隋唐时僧。
蒲州猗氏人俗姓陈
初隐于太行山
后至龙台泽,观游鱼爱之,解衣入深渊,七日而出。
又曾于冬日爱岩冰晶莹透澈,乃卧冰上,信宿才起。
行止诡异,人莫测其妙。
晚年居蒲州普济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陈姓
生蒲之猗氏
家素市贩。
年十八。
其季父休律师
劝使出家。
而二亲难之。
即为娶妇。
以惑其志。
妇尤谐顺。
虽同床。
身未尝触。
如是五年。
二亲安之心。
以为无他矣。
则夜每使妇执烛。
治文疏遗同财者间。
遁去薙落。
无所顾惜。
并州炬法师
禀华严等经。
时妇犹未嫁。
乃反乡里见二亲。
言学佛之益。
而二亲恨闻之晚。
开皇十年
诏度天下僧尼。
始获以名附籍。
行独念曰。
法相易知耳。
然心惑难治。
奈何。
即入解县太行山之柏梯寺脩止观。
悟人空于南埵。
法空于北岭。
自尔营理僧役。
以事考心。
俄往京师胜光寺。
昙迁禅师摄论。
语其属曰。
汝辈寻文质义。
固已勤至。
得其妙者。
道英乎。
复依华严发愿供僧寄以调伏。
每曰。
予瞑目而坐。
则于理性若有所得。
但开目则失。
还与识合。
故于日用常行之际。
使有薰习。
则庶几矣。
于是常坐开目。
动逾信宿。
略不见其交𥇒。
然后造诣稍异。
大业九年
任寺之直岁职。
俗侵寺地。
与较久不决。
遽谓俗云。
吾其死矣。
忽僵仆气绝。
俗以为诈。
竞持针刺甲深入。
不少动。
顷之色状青膀。
俗惧亟归命。
请以地施寺。
无复争。
随起坐如常时。
偶立龙台泽上。
见群鱼跃跃乐甚。
徐解衣使弟子持之以守。
而竟入水曰。
我宁无及鱼乎。
没经六宿而后出。
出而告持衣弟子曰。
我非土所坌。
安能舍而登岸哉。
方严冬时。
大雪才霁。
四郊之外席展镜开。
则曰。
如此平净地。
争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三昼夜而起。
大噱曰。
几且热杀我。
晚归住乡里之普济寺
置庄三所。
用接霸远御众。
有方至者。
忘其作劳。
而慕其法药。
尝夜讲起信论真实门。
奄然入定。
经于累日。
河东道逊旧同学也。
所住相去百五十里。
舍命之夕。
已知之。
晓拉数友往送。
中途遇讣。
识者服其通感。
贞观十年九月
群鸟哀鸣。
翔集房屋。
语其徒曰。
早须收拾索水剃洗自治甚急。
被大衣坐良久。
门人志褒时侍侧。
青衣二童执华而入。
紫光从身出。
腾𦦨屋栋。
众集问后事。
曰。
佛有明教。
能依而行。
则无累矣。
何言哉。
因说法要。
诵华严贤首偈。
明相既现而逝。
春秋八十。
是时雾暗二十里。
三日乃霁。
所畜耕牛不食水草。
流泪吼叫。
声彻数里。
七日将殓。
近远奔赴。
葬之夏县东山之庄南。
其始竁也。
地大震动。
有二白虹连跨柩穴。
二白鸟鴹鸣之异。
释道英
姓陈氏
蒲州猗氏人也。
年十八。
叔休律师令出家。
而二亲重之。
便为取妇。
五年同床誓不相触。
素在市贩与人同财。
乃使妻执烛。
分判文疏。
付嘱留累。
遂逃而剃落。
并州炬法师下。
听花严等经。
学成返邑。
其妻尚在。
开皇十年
方预大度。
乃深惟曰。
法相可知。
心惑须晓。
开皇十九年
遂入解县太行山柏梯寺。
修行止观。
忽然大解。
南埵悟人北岭悟法。
二空深镜坐处树枝。
下映四表。
于今见在。
因尔营理僧役。
以事考心。
后在京师住胜光寺。
昙迁禅师听采摄论。
讲悟既新众盈五百。
多采名教鲜能如理。
简时问义。
惟陈止观。
无相思尘。
诸要槃节。
深会大旨。
弥重之。
语诸属曰。
尔虽日考通文义。
无择昏明。
得其妙者惟道英乎。
自尔仪服饮啖未守篇章。
颇为时目作达者也听讲之暇常供僧役。
有慕道者
从其所为。
因事呈理。
调伏心行寄以弘法。
常云。
余冥目坐禅穷寻理性。
如有所诣。
及开目后还合常识。
故于事务游观役心使有薰习。
然其常坐开目如线。
动逾信宿。
初无顿𥇒。
后入禅定稍程异迹。
大业九年
尝任直岁。
与俗争地。
遽斗不息。
便语彼云。
吾其死矣。
忽然倒仆如死之僵。
诸俗同评。
道人多诈。
以针刺甲。
虽深不动。
气绝色变将欲洪膀。
傍有智者令其归命。
誓不敢诤。
愿还生也。
寻言起坐语笑如常。
又行龙台泽池侧见鱼之游。
乃曰。
吾与汝共诤。
何者为胜。
汝不及我。
我可不及汝耶。
即脱衣入水。
弟子持衣守之。
经于六宿。
比出。
告曰。
虽在水中惟弊士坌我耳。
又属严冬冰厚雪壮。
乃曰。
如此平净之处。
何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经于三宿。
乃起而曰。
几被火炙杀我。
如是随事以法对之。
纵任自在诚难偶者。
晚还蒲州普济寺
置庄三所。
麻麦田。
皆在夏县东山深隐之所。
不与俗争。
用接羁远。
故使八方四部其归若林。
昼则厉众僧务。
躬事担运。
难险缘者必先登践。
夜则跏坐为说禅观。
时或弊其劳者。
闻法不觉其疲。
一日说起信论。
至真实门。
奄然不语怪往观之气绝身冷。
众知灭想即而任之。
经于累宿方从定起。
河东道逊。
高世名僧祖习心道。
素同学也。
初在解县领徒盛讲。
及逊舍命。
百五十里。
未及相报。
终夕便知告其众曰。
逊公已逝。
相与送乎。
人问其故。
答曰。
此乃俗事。
心转即是。
及行中路乃逢告使。
其知微通感类皆如此。
及终前夕集众告曰。
急须收积。
明日间多聚人畜损食谷草。
众不测其言。
亦自运。
催促甚急。
至夜都了索水剃洗还本坐处。
被以大衣。
告曰。
人谓余为英禅师
禅师之相不可违世。
语门人志褒曰。
禅师气息可有几耶。
褒以事答。
自言如是。
因说法要。
又曰。
无常常也。
不可自欺。
不可空死。
令诵华严贤首偈。
至临终劝念善处。
明相既现奄然申逝。
近人以手循从下而冷。
贞观十年九月中也。
春秋七十有七。
初将终日。
众问后事。
曰。
佛有明教。
但依行之。
则无累矣。
何言哉。
时感群鸟集房。
数盈万计。
悲鸣相切。
及其终夕。
褒公侍侧。
见有青衣二童。
执花而入。
紫气如光从身出腾焰屋栋。
及明雾结周二十里。
人物失光。
三日方歇。
蒲晋一川。
化行之所闻哀屯赴如丧重亲。
远验英言不有损失。
又感僧牛吼叫声彻数里流泪呜咽不食水草经于七日
将欲藏殓。
道俗争之。
佥曰。
不乐喧哗。
但存道业便即庄南(夏禹城东延年陵东。
凿土龛之)才下一钁地忽大震。
人各揽草临卧地惊慑。
周十五里皆大动怖。
又感白虹两道连龛柩所。
白鸟二头翔鸣柩上。
至于龛所回旋而逝。
道开物悟慧解入神。
故得灵相氤氲。
存亡总萃不负身世。
诚斯人乎。
释叉德。
姓徐
雍州醴泉人
形质长伟秀眉骨面。
立履清白服粗素衣。
而放言来事多所弘奖。
年有凶暴毒励流者。
必先劝四民令奉三宝。
其所施设或礼佛设斋。
或称名念诵。
用其言者皆攘灾祸。
有不信者莫不殃终。
预记未然略如对目。
时遭亢旱。
惧而问焉。
叉以手指撝。
某日当雨。
但齐某处。
约时雨至。
必如其言。
或蝗暴广狭。
泽润浅深。
事符明镜不漏纤失。
且执志清慎。
不滥刑科。
力所未行不受其法。
故壮年在道惟遵十戒。
而于篇聚杂相。
多所承修。
末于九峻山南。
造阿耨达池。
并镌石钵。
即于池侧用济众生。
贞观十二年
卒于山舍。
百姓感焉。
为起白塔
苕然上表。
释道英
姓陈氏
蒲州猗氏人也。
幼从叔休律师出家。
并州炬法师学道。
后入禅定稍呈异迹。
大业中尝任直岁与俗争地。
遽斗不息便语彼云。
吾其死矣。
忽然倒仆如死之僵。
诸俗同评道人多诈。
以针刺甲虽深不动。
气绝色变将欲洪肨。
傍有智者令其归命。
誓不敢争愿还生也。
寻言起坐语笑如常。
又行龙台泽池侧见鱼之游。
乃曰。
吾与汝共争我何者为胜。
汝不及我我可不及汝耶。
即脱衣入水。
弟子持衣守之经十六宿。
比出告曰虽在水中唯弊土坌我耳。
又属严冬冰厚雪壮。
乃曰。
如此平净之处何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经于三宿。
乃起而言曰。
几被火炙杀我。
晚还蒲州普救寺
昼则厉众僧勤事。
夜则跏坐为说禅观。
时或弊其劳者闻法不觉其疲。
一日说起信论奄然不语。
怪往观之气绝身冷。
众知灭想即而任之。
经于累宿方从定起。
河东道逊高世名僧素与同学及逊舍命。
百五十里未及相报。
终夕便知其死。
其知微通感如此。
及终前夕集众告曰。
早须收积明日间多聚人畜损食谷草。
众不测其言。
亦自运催促甚急。
至夜都了索水剃洗。
还本坐处被以大衣奄然神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蒲产也。
少事昭玄统延师为弟子。
而学有源委。
美容观。
善仪轨。
日用常行皆四分律也。
又奚庸于讲解哉。
仁寿诏送舍利于楚州
野鹿至能。
驯扰拜伏。
听受归戒。
则舍利之利益广矣。
之德。
亦由是以见。
释道生
蒲州人
延统是其师也。
名父之子系迹厥师。
虽雅尚未齐。
而思力方远。
仁正致怀声色无染
受持戒护耽咏文言。
四分一律薄沾声教。
讲诲时扬器法难拟。
兴善寺
卓卓标异。
目不斜眄。
威仪安帖。
众敬惮之。
仁寿二年
敕召送舍利于楚州
初停公馆。
感一野鹿直入城门。
防人牵来诣舍利所。
自然屈拜驯善安隐。
曰。
尔为舍利可上升阶。
必若他缘随意而去。
鹿闻此语遂即升阶。
出入帐前往还无难。
乃为说归戒。
鹿乃顿头香案。
如有听受。
因以缯帛系之。
即舐人手。
夜卧舆边。
或往生房经停两宿。
自然退出还归荒野。
及当下日。
白鹤两双飞旋塔上。
覆讫方逝。
睹斯瑞。
与诸僚属具表以闻并铭斯事在于塔所。
既还京室。
不测所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法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蒲产也。
学涉三藏。
然于毗尼。
尤所研究。
篇疑聚惑。
问之则冰泮雪消。
无所隐伏。
仁寿二年
诏送舍利于陕之大兴国寺置塔焉。
寺即皇考武元皇帝生地也。
故仪礼差盛。
瑞应尤殷。
岂诚天人之际与。
释法朗
蒲州人
学涉三藏偏镜毗尼。
开割篇聚不阻名问。
加复器用平直无受轻陵。
决断刚正未私强禦。
后住胜光披究律典。
经其房户莫不懔然。
仁寿二年
敕召送舍利于陕州大兴国寺
寺即皇考武元本生处也。
故置寺建塔。
仰谢昔缘。
达州境。
大通善法演业三寺。
夜各放光。
不知何来。
而通照寺内彻无障。
善法寺中见三花树形色分明四月二日灵胜寺中夜忽放光。
五色彩云合成一盖。
通变为紫。
比灵舆入城。
云盖方散。
又有五色彩云。
从乾巽二处缠糺而来。
至于塔上相合而住。
及掘塔基下深五尺。
获一异鸟状如鸲鹆。
色甚青黄。
巡行基趾。
人捉无畏。
唯食黄花。
三日而死。
又青石为函。
忽生光影。
表里洞彻现诸灵异。
东西两面俱现双树。
树下悉有水文生焉。
函内西面现二菩萨。
南边金色北边银色。
相对而立。
又二菩萨坐花台上。
各长一尺并放红紫光明。
函内南面现神尼像。
合掌向西。
函唇西面又见卧佛。
右胁而偃。
首北面西。
函外东面双树间。
现前死鸟倾卧。
须臾起立。
鸟上有三金花。
其鸟西南而行。
至卧佛下住立不动。
凡此光相从已至未形状俨然。
命人图写。
上纸素讫。
方渐歇灭。
及将下日。
忽然云起。
如烟如雾团圆翳日。
又如车轮。
云色条别。
又如车辐轮辐。
云色皆如红紫。
人皆仰视其相叹怪希遇。
藏瘗既了。
天还明净失云所在。
当斯时也寺院墙外咸见幡盖围绕。
谓言他处助来供养。
事了追问一无踪绪。
庆斯神瑞。
登即奏闻。
晚还京师以疾而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洛州之张氏。
小年辞俗。
慨佛法之未具也。
于是结友西行。
以求之。
仅达领。
路沮而旋。
然梵言音字并通。
戾止京辇。
远播声闻。
开皇十年
诏翻译。
大兴善寺
未几。
诏送舍利于蒲州栖岩寺
栖岩即古之云居也。
山名中朝。
西临河涘。
世称形胜焉
后又诏送殷州智度寺。
皆获瑞应。
具别记。
大业初卒。
时有慧重者。
雍州之郭氏子。
善摄论十地。
亦奉诏于泰州岱岳寺置塔。
然岳庙之门。
常扃鐍不开。
至是。
自开者三。
僧昙
姓张
洺州
少小出家。
通诸经论。
慨佛法未具。
发愤求之。
高齐之季结友西行。
前达葱山
会诸梗涩路既不通。
乃旋京辇。
梵言音字并通诂训。
开皇十年
敕召翻译。
事如别传。
大兴善
后敕送舍利于蒲州栖岩寺
即古云居寺也。
山曰中朝。
西临河涘。
世称形胜莫尚于斯
初送达州治。
而栖岩佛殿内有钟鼓之音响振一寺。
迫而就检一无所见。
灵舆至寺。
是夜于浮图上放大光明。
流照堂内通朗无翳。
如是前后频放神光。
或似香炉乘空而上。
或飞紫焰如花如叶乍散乍聚。
或如佛象光趺宛具。
或如虹气环绕塔帐。
累日连宵昱光难准。
又州治仁寿寺僧。
夜望栖岩。
光如楼阙照于山谷。
又去山寺八十里。
住者见光如火。
皆谓野火烧寺。
及来寻觅乃知灵相。
其祥瑞之感如此也。
至仁寿末年又敕于殷州智度寺置塔。
初至州治。
见佛像垂手正坐在于瓶内。
迄至入函常不变异。
又地生罗文。
屋上见青莲华及菩萨像。
大众同睹。
又见龙盘蛇屈之象并大人足迹及牛马鸟狩等迹。
又置塔处有小蛇二枚。
停住不去。
因即构基。
入地四尺飞泉上涌厉疾已下六根坏人。
服者通损。
既值斯缘。
乃移北置以避于泉。
故二蛇之住深有由矣。
以传译之美继业终寺。
大业初年矣。
时有慧重沙门
姓郭
雍州人
练道少年综寻内外。
志力方梗不惮威侮。
摄论十地户牖由开敕请造塔于秦州岱岳寺。
初停公馆。
舍利金瓶自然开现放光流外。
道俗咸睹。
送至寺塔将入石函。
又放光明晁耀人目。
岳表白气三道下流直向塔基。
良久乃歇。
又岳神庙户由来封闭。
舍利止至三度自开。
识者以神来敬礼故耳。
后不委其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昙献隋末唐初 ? — 64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1 【介绍】: 隋唐时僧。
京兆始平人
俗姓张
少出家于静林寺,师事昌律师
隋初,从师住大兴善寺
师卒,改住仁寿寺
后往蒲州,为柏梯寺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京兆始平之张氏。
少事昌律师
昌虞乡贾氏。
净行无玷。
胜业有闻。
静林寺
周武坏法。
昌虽与俗推移。
而律仪无阙。
隋兴诞弘吾教。
首复百二十僧。
而昌与其选。
诏得各度沙弥一人。
侍者
在焉。
大兴善寺
后昌归里。
掘像构宇。
起废静林。
功未毕而逝。
檀信悲之。
乃复以仁寿致
而嗣其业。
故两寺壮丽。
并足称道。
俄而迁任柏梯职。
贞观十五年正月示微疾。
十五日
早作欲往静林。
众挽止之。
至卯时
云雾暗天。
遂卒于柏梯寺。
是夕光景如华。
自柏梯东南山上。
遍照近远。
三夕
尸棺潜为静林所窃。
而柏梯之人不知也。
既而光景亦随。
以出于静林南山顶。
于是柏梯始知之。
而讼于官。
竟葬静林。
弟子勒铭。
识其事。
释昙献
姓张
京兆始平人
少事昌律师
昌虞乡贾氏。
净行无玷精诚有闻。
股肱之地咸所宗仰。
所居谷口素有伽蓝。
因此谷名遂题寺目为静林寺也。
昌师摄念经行常志斯所。
周武道丧隳坏仁祠。
昌与俗推移而律仪无缺。
随文御宇重启法筵。
百二十僧释门创首。
昌膺此选也。
仍僧别度侍者一人。
预其位。
大兴善
昌后言归故里。
悲瘗灵仪。
掘出庄严。
一佛兴世
博修院宇延缉殿堂。
缁素翘诚始欣有奉。
彫造未毕而昌迁逝。
族人百数仰慨尊容。
以为法仪虽殁神足犹在。
祈请续功便从来意。
遂移仁寿而经营之。
故得栋宇高华不日而就。
两寺围绕四部归依。
州司以静林仁寿已偃慈风。
柏梯净土未沾甘露。
遂屈知柏梯寺任。
俯从物议。
又之斯位。
释网斯张万目咸举。
仁洽开务有漏天舟。
众侣弘之大小齐美。
贞观十五年正月微疾。
至十五日旦便曰。
须向静林。
至卯时乃有非常云雾。
遗形于柏梯山东南山顶。
其夜大放光明形如华盖。
四照远近迄于三夕
经旬其尸为静林寺侧诸信士潜窃神柩寘于静林南山之顶。
柏梯初不知也。
于彼山顶两夜续放神光。
始详其故。
两处交竞九载于兹。
缘州历县纷黩不息。
岂非通幽洞理。
致兹灵感。
深慈博惠恋结众情者乎。
弟子等勒铭山阿。
敢告惟远。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荣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平无终人,字子谌
荣建绪弟。
性刚直。
初仕北周内史
,以华阴多盗,杨素华州长史
奉法治之,世称其能。
蒲州司马
汉王杨谅为乱,被执。
乱平,除侍御史,立朝正直,百僚惮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昙韵隋末唐初 ? — 6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2 【介绍】: 隋唐时僧。
瀛州高阳人
初厌世出家。
年十九,投恒岳蒲吾山。
栖隐禅师告修道以观心离念为要,即受而行之。
寻往五台山,初住北台木瓜寺二十余年,隋时历游晋中诸郡。
历六十余载,不希名利,不蓄侍人,惟以参禅传法为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高阳人
史不详氏族。
始出家诵法华经。
尚馀二卷。
以俗境纷嚣。
遂遁入恒岳蒲吾山。
以终习焉。
有禅者诲之曰。
道在观心离念。
非独诵经所能得也。
承此语。
即遍游五台
孑然携影。
住北台木瓜寺。
馀二十载。
然地高气寒。
夜行尽坐。
思略昏散。
前所诵经顿忆不忘。
隋仁寿间
瓒禅师方业定。
雁门川中。
背负绳床。
随处燕嘿。
闻而往依之。
既而赴禅定之诏。
复居比干山。
又适南部
离石龙泉文成等郡。
于是静学。
覃被夷夏矣。
且其地戒法所未及。
有薙落阅三十年。
而为沙弥者。
至是咸获受具。
之功诚多。
贞观十六年
无疾端坐。
而终于西河平遥山。
春秋八十馀。
自十九入山。
历六十年。
摄心无逸。
血气盛时身生蚤虱。
听其咂啮。
不忍弃捐。
虽土蚤之多。
毡席凝血。
亦曰我宿债合偿。
一弗除屏。
后于耳顺之年。
蚤虱并无。
此特血气衰耳。
然犹以为吾业未应尽。
何致尔。
尝谓门人曰。
吾见超禅师每宿有壁虱之房。
而不为所挠。
又食于蛊家。
而匙抄其虫。
置之器底。
使不为害。
蛊主惧焉。
吾德何以及此。
又欲写法华经。
忽有善书者。
请为书之。
未旬浃而功毕。
方将䞋谢竟隐去。
因宝而藏之岩窟。
屡经𡨥乱。
馀物虏掠殆尽。
惟此经委弃林莽间。
箱襆已烂。
而卷帙如新。
平居勒苦。
老而愈励。
苟跏趺稍倦。
遽起礼佛。
其自率皆此类。
释昙韵
不详氏族。
高阳人
初厌世出家诵法华经有馀两卷。
时年十九仍投恒岳蒲吾山。
就彼虚静讫此经部。
栖隐禅师曰诵经非不道缘。
常诵未即至道。
要在观心离念。
方契正道耳。
韵初承此告。
谨即受而行之。
专精念慧深具举舍。
又闻五台山者即华严经清凉山也。
世传文殊师利常所住处。
古来诸僧多入祈请。
有感见者具蒙示教。
元魏孝文
尝于中台置大布寺。
帝曾游止具奉圣仪
前种华园地方二顷。
夏中发艳状同铺锦。
光彩昱耀乱人心目。
如是嘉闻数发荡神悦耳。
遂举足栖焉。
遍游台岳备见灵相。
初停北台木瓜寺二十馀岁。
单身吊影处以瓦窑。
形覆弊衣地布草蓐。
食惟一受味不兼馀。
然此山寒厉林生涧谷。
自外峰岭坦然遐净。
夜行昼。
坐思略昏情。
庆其晚逢也。
前所诵经心口不缘三十馀载。
会隙历试一字无遗
乃更诵残文成其部帙。
至仁寿年内有瓒禅师者。
结集定学背负绳床。
雁门川中若为业。
居山日久思展往怀。
闻风附道便从众。
一沐清化载仰光猷。
随依善友。
所谓全梵行也。
属隋高造寺偏重禅门。
众失其主。
人各其诚散归林谷。
遂投于比干山。
又游南部离石龙泉文成等郡。
七众希向夷夏大同。
十善聿修缁素匡幸。
原此河滨无受戒法。
纵有志奉皆往太原
夷夏情乖人皆怯。
往致有沙弥三十其岁者。
化行即传斯教。
山城两众皆蒙具足。
唐运伊始兵接定阳
屡逢屯丧本业无毁。
以夜系昼摄心乖逸。
幽栖积久衣服故弊。
蚤虱聚结曾不弃捐。
任其𠲿啖寄以调伏。
曾以夏坐山饶土蚤。
既不屏除毡如血凝。
但自咎责愿以相酬情无吝结。
如此行施四十馀年。
岁居耳顺忽无蚤虱。
犹深自责曰。
计业不应即尽。
当履苦趣受其报耳。
又告门人曰。
吾见超禅师寄他房住。
素有壁虱不啖超公
乃两道流出向馀房内。
又见在蛊家食饭。
匙接蛊精置于叠下。
而快食如故。
又不为患。
蛊主惧焉。
吾德不及
何为致此。
每年于春秋二时依佛名法。
冬夏正业则减食坐禅。
尝愿写法华誓须洁净。
数年已来不能可办。
忽感书生无何而至。
告云。
善解抄经。
邀以法据。
并谓堪能。
遂乃安于石室立净书之。
旦入暮出深怪其行。
未盈一旬七轴俱了。
将以礼䞋目前不见。
及遭贼抄藏经岩窟。
世静往收。
乃委于林下。
箱襆久烂而卷色如初。
斯感验奇异率此类也。
又常居别室自勤修业。
馀有众侣难嗣其踪。
每云。
吾年事如此何可放舍。
若坐昏闷即起礼佛。
尝策四仪以道量据。
自见胜达鲜伦其德。
贞观十六年端坐终于西河平遥山。
春秋八十馀矣自十九入山六十馀载。
不希名利不畜侍人。
不隶公籍不行己任。
凡有所述职。
皆推寄于他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宇文士及隋末唐初 ? — 6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2 【介绍】: 长安人字仁人
宇文述第三子。
隋文帝开皇末,以父荫封新城县公
炀帝女,从幸江都
兄化及弑逆,以士及婿,弗告。
已弑封士及为蜀王
后归唐,从讨王世充等,进爵郢国公
太宗时,拜中书令检校凉州都督,改蒲州刺史,为政宽简。
殿中监
为人通变谨密,然奉养丰侈,谥纵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允济隋末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唐时北海人
隋炀帝大业中武阳,颇有政绩。
有行人夜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可还取之。
”果得衫。
后迁高阳县
唐太宗贞观初,累迁刑部侍郎,出为幽州刺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道逊隋至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至唐初僧。
河东虞乡人俗姓张
早通子史,尤长于《涅槃》、《摄论》。
昙延法师为弟子。
晚住蒲州仁寿寺,聚徒化众。
隋时蕃王群僚,多迂驾展敬。
炀帝大业末,曾入
唐初仍归蒲州
太宗贞观中卒,年七十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张氏
河东虞乡人
夙通群籍。
偏以涅槃摄论为宗极。
弟道谦。
俱为昙延法师弟子。
晚住蒲州仁寿寺聚徒御化树业当衢。
自蕃。
王府宰台省
群僚并迂驾造展咨谒馀训或匇遽。
不遇者心怀愧悚如有所负
以德自持等视贵贱虽复往来曾不将迎大业之乱。
道关抵京夜息逆旅中。
其家五男子皆群盗所乘马殊壮。
谋窃之。
见马傍有十丈夫状雄伟。
擐甲执兵怒立。
盗因却走。
徐察之无有也。
复进而所见如初。
至四五乃已。
盗惧明日遂以其情白求忏悔。
国朝起义。
而蒲未拔寺僧有素如无礼于者。
尤欲以城叛。
既而城拔被执。
将戮以徇。
涕泣请于执事曰。
此僧之过。
寔由教导不至而然耳。
幸以戮
执事悯其诚而释之。
贞观中
或请讲涅槃固辞。
固以请。
曰。
非敢辞也。
吾恐不终此席耳。
且复相烦往王城谷当为讲之。
明日至谷中升座。
道俗齐集。
遽曰。
世界法尔。
不久当终敢辞大众云。
何偈后请寄来生遂释题至偈。
而疾作经三日乃卒于山谷中。
寿七十五。
陈尸之次夕。
有异华绕出其地。
茎长一二尺许。
鲜荣方色如款冬。
而形相远不类。
或折置瓶中。
经年犹自若。
晋州一士人性好猎。
尝识闻逊之亡奇瑞如此。
乃诣其地而哭以悔过。
顷之亦得华如前者。
长尺许。
道谦学禀十地有闻关表。
旋以所住仁寿路当要冲。
劳于酬应。
去而游历山水。
爱王城谷之胜而栖止焉。
贞观元年卒。
寿六十七。
哭之不胜哀。
子道基阇维收骨。
起塔树碑。
颂德沙门行友文。
释道逊
姓张氏
河东虞乡人也。
神气高邈器度虚简。
善通机会鉴达治方。
子史流略尝颇游处。
护法御众诚其本据。
大通群籍。
偏以涅槃摄论。
为栖神之宅也。
与弟道谦发蒙相化。
俱趣昙延法师
正法城堑道俗宗归。
观属天伦可为法嗣。
乃度为弟子。
荷担陪随。
游栖宫阙讲悟谈述。
皆簉下筵欣叙玄奥。
每思击节。
故听涉乃多而特览其纲要。
登预讲释屡结炎凉。
三晋英髦望风腾集。
晚住蒲州仁寿寺
聚徒御化树业当衢。
然以地居方会。
宾旅凑从季俗情多纵凡度。
既行向背憎爱由生。
道会晋川
行光河表。
日延主客资给法财。
皆委僧储通济成轨
或有所匮者。
便课力经。
始周告有缘。
德洽民庶。
为无不遂。
所以方远传誉更振由来。
自蕃王府宰台省群僚。
并纡驾造展。
咨谒馀训或匆遽不过者。
心愧悚战。
如谓有所失矣。
斯固德动物情。
为若此也。
癊道自资坐镇时俗。
虽复贵贱参请。
曾无迎送。
加以言笑温雅谈谑任时。
接晤缘机并称词令。
而奉禁守节不妄亏盈。
频致祥感时所重敬。
大业末岁妖气云奔。
因事返京夜停关首。
所投主人家有五男。
又勾外盗。
马壮。
欲共私之。
夜往其所。
乃见十人围绕其马形并雄怒擐甲执兵。
众盗同怖。
因之退缩。
细寻不见。
又往趣之还见如初。
无敢近者。
进退至五遂达天明。
既不见人。
知是神感乃合面归忏焉。
其冥通显益如此例也。
又以仁让之性出自天心。
预见危苦。
哀怜拯济无择怨憎。
通情尽一。
唐初廓定未拔蒲州
与寺僧被拥城内。
时有一僧恒欲危害。
非类加谤乃形言色。
虽闻此曾不辍虑。
既规不遂乃欲翻城。
事发将戮并无救者。
涕泣辞谢于执事曰。
此僧为过事属身。
教导未通故为罪衅。
此则过由起。
宜当见戮。
苦复设谏。
执事知是其敌。
而不忍见逊之云云。
遂即释放。
自此已后更发仁风。
据事引之。
达量之弘者矣。
贞观中年冬
有请讲涅槃者。
预知将终苦不受请。
前人不测意故郑重延之。
乃告曰。
所以固辞者。
不终此席耳。
不免来意且后相烦。
遂往王城谷中。
道俗齐集。
登座主题已告四众曰。
世界法尔不久当终。
敢辞大众。
云何偈后请寄来生。
遂依文叙释。
恰至偈初即觉失念。
经才三宿卒于山所。
春秋七十有五。
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也。
阖境同号若丧考妣。
当夜雪降周三四里。
乃扫路通行。
陈尸山岭。
经夕忽有异花绕尸周匝披地踊出。
茎长一二尺许。
上发鲜荣。
似款冬色而形相全异。
七众惊奉悲庆諠山。
有折将入城示诸耆宿。
内水瓶中者。
至明年五月犹不萎悴。
后拔之于地。
方始枯矣。
其冥祥所感希世如此。
晋州有人性爱游猎。
初不奉信。
有传逊之祥兆达其耳者。
乃造山觅之。
花灭尸亡唯睹空处。
仍大哭曰。
生不蒙开信。
死不蒙花瑞。
一何无感。
必神道有徵。
愿重灵相。
言讫地踊奇花还长尺许。
欣慰嘉应。
遂折取而归通告乡川。
由斯起信。
并近年目信可妄传乎。
弟道谦。
学行之美少劣于兄。
而讲解十地有闻关表。
以仁寿住寺既滨关路。
每因此嚣尘地接京都亟劳人事。
乃顾言幽遁历观山水。
谷号王城。
因而栖处。
时复登高临远。
摛体风云具引名篇。
高调清逸道俗宾会。
又聚山门谈谑引心未曾虚老。
贞观元年卒于山舍。
春秋六十七。
抚之洒泪。
与弟子道基等阇毗遗阴。
收其馀尘散之风府。
追惟恩悌。
为造释迦塼塔一躯。
勒碑树德沙门行友为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党仁弘隋末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唐间同州冯翊人
隋末为武勇郎将
唐高祖李渊起兵后,仁弘将兵二千余人,于蒲州归附,从平长安
寻拜陕州总管
瀛州刺史封广都公太宗贞观初,为南宁州都督,迁戎州都督
十四年,为窦州道行军总管
十六年,为广州都督,坐赇贬为庶人,徙钦州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